行銷研究所、企管所論文寫作必看!50年數據揭露熱門關鍵字

從碩博士論文網大數據,帶你掌握熱門關鍵字,讓指導教授秒點頭!

· 論文

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「品牌」與「行銷策略」始終是企業經營與學術研究的核心關注焦點。近年來,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、人工智慧(AI)技術的普及,以及環境、社會與治理(ESG)議題的興起,品牌行銷相關議題變得更加多元且深入,並成為臺灣企管研究所碩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主軸。 然而,面對龐雜的論文資料,研究者往往難以系統化掌握主題趨勢與選題脈絡。特別是對於初入研究領域的碩士生而言,如何在眾多行銷概念中選定具發展潛力、學術價值與實務意涵的關鍵字,已成為學術與實務接軌的重要挑戰。 因此,本文整理自民國63年至113年間臺灣碩博士論文網資料,系統化整理品牌與行銷策略相關關鍵字的出現頻次與時間跨度,試圖描繪關鍵概念的發展軌跡與熱門程度。並依據主題領域分類為品牌類、策略類、行銷類、文化與心理類、產業類、消費者類等,以協助研究生快速掌握論文選題與寫作方向。

男研究生在國家圖書館查詢論文行銷,品牌,策略等關鍵字

核心概念定義

論文寫作

論文寫作(Thesis Writing)是研究者根據學術邏輯與格式,將研究目的、背景、文獻、方法、結果與結論等各章節內容條理分明地撰寫出來,以達到呈現研究成果、貢獻理論與實務之目的。良好的論文寫作需兼顧邏輯性、原創性、學術性與可讀性,並符合所屬學門的撰寫規範(如APA、MLA、芝加哥格式等)。

自變項與依變項

在量化研究中,「自變項」(Independent Variable)是研究者主動操控或分類的變項,通常用來預測或解釋其他變項的變化;而「依變項」(Dependent Variable)則是隨著自變項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結果變項,亦即研究的主要觀察對象。透過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,可驗證假設、推論因果或探索影響力。

研究方法

研究方法(Research Methodology)是指研究者在進行學術探究時,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選用的一系列系統性程序與工具。研究方法可區分為質性與量化兩大類型,並包括問卷調查、深度訪談、實驗設計、次級資料分析、個案研究等技術,目的蒐集與分析資料以驗證假設或探索現象。

關鍵字使用頻率高低對論文寫作策略的影響:優缺點分析

一、關鍵字愈多人寫的優缺點

範例:服務品質、購買意願、忠誠度、行銷策略

優點:

1.研究基礎豐富:已有大量文獻可供參考,便於建立理論架構與研究模型。
2.論文撰寫效率高:可快速找到資料、問卷題項、實證模型,降低摸索成本。
3.評審接受度高:常見主題通常較容易被指導教授、口試委員所理解與接受。
4.市場關注度高:熱門議題往往反映實務界的高度關注,有助於學術與實務連結。

缺點:

1.競爭者多、創新性低:主題過於熱門,容易落入「換題不換腦」的情形,缺乏新意。
2.論文相似度風險高:若未充分差異化設計,很容易被視為與他人雷同,影響學術原創性。
3.研究飽和:熱門議題已被大量探討,若無法提出新角度,論文價值可能受到限制。

二、關鍵字愈少人寫的優缺點

範例:AI行銷、故事性行銷、價值觀量表、理性行銷

優點:

1.創新性高:較少人探討的主題具備學術原創潛力,容易做出差異化與學術貢獻。
2.論文新鮮感強:具話題性的新議題,可能成為新趨勢的領頭研究。
3.具開創性與話語權:早期投入者往往能建立該領域的引用基礎與影響力。

缺點:

1.文獻參考有限:資料量少、前人研究少,可能增加撰寫難度與探索風險。
2.缺乏成熟工具與量表:新概念常需自行建構題項或架構,增加時間與錯誤成本。
3.評審理解門檻高:若選題過於冷門,可能需要花時間向口委解釋研究背景與價值。
4.實務應用尚不成熟:新興概念未必被業界接受,實證研究難度提高。

三、選題策略

選擇關鍵字時,應兼顧「學術價值」與「選題策略」,策略建議建議如下:

1.熱門關鍵字:建議聚焦在深化研究角度(如跨領域應用、整合模型、縱橫資料比較)來突顯貢獻。

2.冷門關鍵字:建議強化理論奠基與問題意識脈絡化,避免選題流於表面創新。

3.結合策略:將熱門關鍵字與冷門主題結合(如「7-11 × 品牌權益」、「人工智慧 × 室內照明」),既有理論基礎,也具創新潛力。

四、實際觀察

以下三個案例展現不同關鍵字策略的實際效果:

1.以品牌識別建立自有品牌產品之品牌權益 - 以「台灣與日本」7-ELEVEN之比較研究

被引用:12次

點閱:2,145次

2.人工智慧應用於室內照明最佳化設計之研究

被引用:68次

點閱:2,742次

3.互聯網時代藝人轉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:以徐若瑄為例

被引用:6次

點閱:22,451次

從上述案例可觀察到,融合熱門關鍵字與特定應用領域的研究(如人工智慧 × 室內照明)往往能獲得較高的學術引用;而具有特殊話題性的研究主題(如明星個案)則可能獲得較高的一般關注度。

熱門關鍵字排行榜(民國63年-113年)

1.服務品質(Service Quality)-10,071篇

2.購買意願(Willingness to Buy)-6,122篇

3.忠誠度(品牌/顧客)(Loyalty)-5,806篇

4.行銷策略(Marketing Strategy)-3,867篇

5.商業模式(Business Model)-3,091篇

6.品牌形象(Brand Image)-2,784篇

7.知覺價值(Perceived Value)-2,452篇

8.ESG(Environmental, Social, Governance)-1,947篇

9.電子商務(E-Commerce)-1,782篇

10.社群媒體(Social Media)-1,541篇

11.體驗行銷(Experiential Marketing)-1,468篇

12.購買意圖(Purchase Intention)-1,274篇

13.消費者行為(Consumer Behavior)-1,271篇

14.涉入程度(Level of Involvement)-1,123篇

15.顧客關係管理(CRM)(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)-1,048篇

16.品牌權益(Brand Equity)-1,028篇

17.數據分析(Data Analytics)-700篇

18.品牌忠誠度(Brand Loyalty)-697篇

19.市場區隔(Market Segmentation)-694篇

20.品牌態度(Brand Attitude)-502篇

碩博士論文關鍵字統計筆數與發表起訖時間

品牌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broken image

策略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台灣博碩士論文關於策略類關鍵字筆數

行銷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台灣博碩士論文關於行銷類關鍵字筆數

文化與心理類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台灣博碩士論文關於文化與心理類關鍵字筆數

產業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台灣博碩士論文關於產業類關鍵字筆數

消費者類關鍵字與研究趨勢

台灣博碩士論文關於消費者類關鍵字筆數

關鍵字定義

品牌類關鍵字定義

自有品牌
指由通路商(如量販店、超市)自行規劃、設計與推廣的品牌產品,通常以較具價格優勢方式販售,用以與製造商品牌競爭,例如家樂福的「家樂福品牌」。

品牌偏好
消費者對某特定品牌產生較高選擇傾向與喜愛程度,表示在多個品牌選項中,優先選擇某品牌的態度與行為傾向。

品牌形象
消費者對品牌的整體認知與聯想,包含功能性、情感性與象徵性特徵,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總合。

品牌權益
品牌本身所帶來的附加價值,包括品牌知名度、聯想、忠誠度與感知品質等,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與企業獲利能力。

品牌態度
消費者對品牌持有的整體評價與心理傾向,反映出其認知、情感與行為意向的綜合結果。

品牌知覺
消費者對品牌特徵、價值、品質等主觀認知,包含對品牌的功能與象徵性意義的理解與評估。

品牌忠誠度
消費者持續購買同一品牌產品的傾向,並對品牌保持高度的滿意度與承諾,是品牌建立穩定顧客基礎的重要指標。

品牌策略
企業為建立與管理品牌價值所採行的長期計畫與行動,包括品牌定位、延伸、組合、重新塑造等策略性規劃。

品牌經營
企業針對品牌進行管理、規劃與推廣的整體活動,目的在於提升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,涵蓋品牌建構、溝通與維護。

品牌識別
企業為建立品牌獨特性所設計的視覺與語意元素組合,如名稱、標誌、顏色、包裝等,使品牌在市場中被辨識與記憶。

品牌價值
品牌為企業或顧客帶來的經濟與心理效益,對企業而言是資產;對顧客而言是認知與情感的綜合評估結果。

品牌定位
企業為品牌在目標市場中設定清晰、獨特且具競爭力的形象,使其在消費者心中占據特定位置,區隔於其他競品。

品牌體驗
消費者在與品牌互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感官、情感、認知與行為反應,影響其品牌記憶與忠誠度。

品牌企劃
針對品牌目標與市場策略進行整體行銷活動規劃,包括品牌溝通、媒體操作、活動設計與形象管理等。

品牌聯想
消費者在提及品牌時聯想到的概念、特質、形象或使用情境,屬於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,能影響購買決策。

策略類關鍵字定義

行銷策略
企業為達成行銷目標,所制定的整體規劃與行動方針,包括目標市場選擇、產品定位、行銷組合運用等策略安排,旨在創造顧客價值與競爭優勢。

4P
指行銷組合的四大構面:產品(Product)、價格(Price)、通路(Place)、促銷(Promotion),為企業擬定行銷策略的基本架構。

7P
為服務行銷延伸的行銷組合模型,除原4P外,加入人員(People)、流程(Process)、有形展示(Physical Evidence),強調顧客體驗與服務品質管理。

定位策略
企業在目標市場中塑造獨特品牌或產品形象的策略,使其在顧客心中建立明確區隔,達成差異化競爭優勢。

藍海策略
由Kim與Mauborgne提出,強調企業應跳脫紅海競爭市場,開創無競爭的新市場空間(藍海),透過價值創新達成差異化與低成本兼具。

SWOT分析
用於檢視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策略工具,包含優勢(Strengths)、劣勢(Weaknesses)、機會(Opportunities)、威脅(Threats),協助企業釐清現況與擬定因應策略。

市場區隔
將整體市場依據特定變數(如地理、人口、心理、行為)劃分為具有相似需求的子市場,方便企業更精準地設計行銷策略。

STP
行銷策略核心流程:市場區隔(Segmentation)、目標市場選擇(Targeting)、市場定位(Positioning),為企業鎖定顧客並建立品牌形象的三步驟。

價格策略
企業依據市場需求、成本結構、競爭情勢與品牌定位,所制定的定價方針,包括吸脂定價、滲透定價、心理定價等方式。

通路策略
企業為產品配送與顧客接觸所設計的行銷通路架構,包括直銷、間接銷售、多通路、數位通路等方式,強調商品可得性與效率。

價值主張
企業向顧客傳達的核心承諾,說明產品或服務能為顧客創造哪些價值,通常包含功能性效益、情感性連結與差異化特質。

商業模式
描述企業如何創造、傳遞與捕捉價值的整體運作邏輯,包括顧客群、價值主張、通路、關鍵資源、收入來源等構面,例如BMC商業模式九宮格。

五力分析
由Porter提出,用以分析產業競爭結構的五種力量:新進入者威脅、替代品威脅、顧客議價力、供應商議價力、現有競爭者競爭強度,協助企業研擬策略定位。

PEST分析
用於分析總體環境的工具,涵蓋政治(Political)、經濟(Economic)、社會(Social)與科技(Technological)等因素,有助於掌握外部趨勢。

PPM分析/矩陣/產品組合管理
由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提出,用於評估企業各產品或事業單位的市場成長率與市佔率,分為明星事業、金牛事業、問題事業與瘦狗事業,協助資源分配與產品生命週期管理。

企業策略
企業在整體層級上所制定的長期方向與發展方針,涵蓋成長策略、穩定策略、多角化策略等,目的在於建立整體競爭力與永續經營。

策略管理
企業為實現目標所進行的策略規劃、執行與評估過程,包含環境分析、策略擬定、策略實施與策略控制四個階段,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核心機制。

行銷類關鍵字定義

行銷企劃
企業或品牌依據市場分析與目標設定,所制定的整體行銷行動方案,涵蓋策略規劃、媒體選擇、預算配置、時程安排與成效評估,強調系統性整合與創意執行。

AI行銷
運用人工智慧技術(如機器學習、自然語言處理、預測模型等)於行銷流程中,以提升消費者洞察、個人化推薦、行為預測與自動化投放等成效,屬行銷科技應用的一環。

口碑行銷(eWOM)
電子化的口碑傳播(electronic Word-of-Mouth),指消費者在線上平台針對商品或品牌發表的評價、留言或推薦,對其他消費者購買決策具有高度影響力。

網紅行銷
企業透過與網路紅人(Influencers)合作進行品牌宣傳或產品推廣,藉由網紅在特定族群中的影響力,提升品牌觸及率與顧客信任度。

KOL(Key Opinion Leader)
關鍵意見領袖,指在某一領域具高度專業性與公信力的代表人物,能有效影響大眾對某品牌或產品的認知與態度,常見於B2B、醫療、科技等產業。

社群媒體(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)
指具備互動性與內容分享特性的數位平台,用戶可在平台中發佈、評論與分享資訊,品牌可透過經營社群提升與顧客的連結、互動與口碑效應。

搜尋引擎優化(SEO)
指透過技術與內容優化,使網站在Google等搜尋引擎中獲得較高自然排名,以提升網站曝光與點擊率,屬非付費數位行銷策略。

內容行銷
透過創造具價值、具吸引力且與品牌相關的內容,吸引特定目標族群,建立品牌權威與顧客忠誠度,內容形式可為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社群貼文等。

行銷科技(MarTech)

結合行銷(Marketing)與科技(Technology)的應用工具,包含CRM系統、行銷自動化平台、數據分析工具等,用於優化行銷流程與提升顧客體驗。

數據分析
運用統計方法與演算法工具對市場、消費者或行銷活動數據進行處理與解讀,以支持策略制定、預測行為與優化行銷效果。

電子商務
指透過網路平台進行商品與服務的銷售、付款、物流與顧客服務的商業活動,為現代零售模式的重要形式,分為B2C、B2B、C2C等類型。

網路行銷
指企業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品牌推廣與產品銷售的行銷活動,包括網站經營、社群媒體操作、電子郵件行銷、聯盟行銷等多元方式。

社群行銷
企業藉由經營社群平台或線上社群,與顧客進行互動與價值交換,強調關係經營、情感連結與社群影響力,以建立品牌認同與顧客參與。

數位行銷
運用數位科技與網路工具進行行銷活動的總稱,涵蓋搜尋行銷、社群媒體、電子郵件、行動應用、AI與MarTech等,核心在於資料驅動與即時溝通。

精準行銷
透過數據分析與顧客細分,針對不同顧客族群進行個人化行銷訊息傳遞,提高回應率與顧客滿意度,常見應用包含再行銷(Retargeting)與推薦系統。

消費者類關鍵字定義

消費者行為
指個人或群體在選擇、購買、使用及處置商品或服務時所展現的行為過程,涵蓋心理、社會與情境因素,是研究行銷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據。

購買意圖
指消費者在特定時間點,對某項產品或服務產生購買行動的主觀傾向與心理意願,常被用來預測實際購買行為的發生可能性。

購買意願
為消費者面對特定商品時,基於需求滿足或品牌吸引等原因所產生的心理傾向,屬於購買前的評估意識,略偏向態度層面的測量。

消費者滿意度
衡量消費者在實際消費經驗後,對產品或服務表現是否符合或超越其原有期望的整體評價,是衡量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的核心指標。

服務品質
指顧客對企業所提供服務的主觀評價,常以SERVQUAL五大構面(有形性、可靠性、回應性、保證性與關懷性)進行衡量,強調顧客期望與實際感受的差距。

知覺價值
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在支付成本後所獲得的總體利益感受,是效益與成本之間的心理衡量結果,強調顧客主觀認定的「值得程度」。

涉入程度
指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,對某產品或品牌所投入的心理關注與參與程度,會影響其資訊處理深度與購買行為路徑(例如高涉入為理性評估,低涉入為情境反應)。

忠誠度(品牌/顧客)
顧客對品牌或企業所展現的持續性購買行為與正向態度,包含行為面(重複購買)與態度面(推薦意願),是衡量顧客關係穩定性的重要變項。

顧客關係管理(CRM)
企業透過系統化資訊整合與顧客資料分析,建立並維繫長期顧客關係的策略管理機制,目的是提升顧客終身價值與品牌忠誠度,常結合數位工具與自動化行銷應用。

文化心理類關鍵字定義

文化差異
指不同國家或族群之間在價值觀、溝通風格、消費行為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。此差異會影響品牌傳播效果與消費者對行銷訊息的詮釋與接受度,是跨文化行銷策略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。

感性行銷
強調喚起消費者情感、直覺與美感經驗的行銷方式,透過色彩、氣味、音樂或敘事風格營造情境,以提升品牌吸引力與顧客體驗。例如:香氛營銷、包裝設計等。

理性行銷
以邏輯、功能、效能與價格為溝通主軸的行銷策略,強調產品的實用性與經濟性,適用於高涉入、高資訊需求的購買情境,如科技產品或保險服務。

情緒行銷
以激發消費者特定情緒(如快樂、驚喜、感動、恐懼)為目的的行銷手法,透過情感觸發強化品牌記憶與行動意圖,是感性行銷的一種延伸策略。

說故事行銷
透過具有情節、角色與情感張力的故事,傳遞品牌核心價值與理念,使消費者產生共鳴與記憶點,有效促進品牌認同與忠誠度建立。

認知偏誤
人類在資訊處理與決策過程中,因心理機制而產生的非理性思考偏差,常見如損失規避、從眾效應、確認偏誤等,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與品牌評價。

行為經濟學
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跨域理論,探討人在面對經濟決策時的非理性行為。行銷領域應用包括定價策略、選擇架構設計與促銷心理操作等。

社會認同理論
認為個人自我認同來自所屬群體,會傾向強化群體內部一致性並區隔外部他群。行銷上可透過群體認同感設計,提升品牌歸屬感與傳播力。

心理帳戶
指人們會對金錢進行主觀分類與用途區隔,影響其消費行為與風險評估,例如對「獎金」與「薪水」採不同使用態度。

價值觀量表
用來測量個人核心價值與信念系統的心理工具。Rokeach量表包含終端價值與工具價值,Schwartz量表則包含十種基本人類價值,是消費者行為研究中重要的心理變項。

故事性行銷
強調「內容與結構」兼具的敘事設計,透過情節鋪陳、角色關係與轉折情境,引導消費者代入品牌故事,達成價值溝通、信任建立與購買轉化等行銷目標。

產業類關鍵字定義

醫療行銷
指醫療機構或健康照護服務單位,為提升病患滿意度、品牌信任及服務價值所進行的策略性溝通與推廣活動。涵蓋健檢推廣、健康講座、醫師個人品牌建構、數位健康內容經營等方式。

教育行銷
為學校或教育機構運用行銷觀念與工具,吸引學生、家長或企業合作夥伴,強化學校品牌、課程吸引力與招生績效之策略,包括社群經營、校園形象管理與差異化課程推廣等。

金融行銷
指金融機構(如銀行、保險、證券)針對顧客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產品與服務,同時強化品牌信賴與使用黏著度。常結合CRM、FinTech、顧客分群、風險揭露等策略實踐。

餐飲行銷
餐飲品牌為吸引消費者、提升回流率與創造話題性所進行的行銷活動,包括菜單設計、空間營造、口碑操作、社群互動、限時促銷與在地文化連結等。

非營利組織行銷
指NPO(Non-Profit Organization)為提升組織知名度、募款效能、理念傳播與志工參與而進行的行銷行動。強調「使命導向」與「社會影響力」的品牌溝通策略。

綠色行銷
為企業針對環境友善產品、永續製程或減碳包裝所進行的行銷規劃,目的在傳達品牌對環境保護的承諾,吸引具綠色意識的消費者,並建立道德品牌形象。

體驗行銷
強調以感官、情感、互動與記憶為核心,讓消費者在產品或品牌接觸過程中產生正向體驗,進而促進品牌認同與購買行為。常運用於活動設計、場域佈局與故事敘事。

永續行銷
企業從環境、社會與經濟三個面向出發,整合永續發展理念至行銷策略中,以創造長期品牌價值與社會正面影響。強調企業責任、資源再利用、包容性與公平性。

ESG(Environmental, Social, Governance)
為近年企業永續發展評估的三大構面指標,分別涵蓋環境保護(E)、社會責任(S)與公司治理(G)。企業運用ESG概念進行行銷,不僅強化品牌公信力,亦吸引投資人與消費者支持。


綜觀近50年的論文關鍵字發展,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趨勢:第一,經典主題長青,如「服務品質」、「品牌形象」、「忠誠度」等,顯示企業對顧客體驗與長期關係維護的高度重視。第二,數位與科技導向議題崛起,包括「社群媒體」、「電子商務」、「數據分析」,象徵行銷研究與數位轉型緊密結合。第三,永續與責任導向成為新焦點,ESG在短短五年間快速竄升,未來企業行銷將更強調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。
對研究生而言,選題策略的最佳路徑並非僅在熱門與冷門之間二擇一,而是採取「熱門關鍵字 × 新興應用領域」的結合模式,例如「品牌權益 × ESG策略」、「AI行銷 × 消費者行為」,以兼顧理論基礎與創新性。未來的行銷研究,將更強調跨領域整合、科技應用與永續價值,唯有掌握這三大方向,才能在學術與實務之間建立深度連結,並創造真正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。

也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